理事長 劉宗榮
-
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榮譽教授
-
美國愛荷華大學環境衛生與預防醫學博士
理事長的話 :
我們正經歷著一場世紀大浩劫,新冠病毒肆虐,帶走了全球五百多萬條性命,對於經濟、政治和社會也有著顯著衝擊。然而,在此同時,地球卻悄悄地在自我修復。世界上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印度,在全境封鎖期間,停止一切工廠運行,讓空氣汙染大幅降低,就連遠達20公里外的省分,都能清楚看見喜馬拉雅山的美景,這是30年來從沒過的景象!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對於地球而言,或許反而是一線生機,讓我們開始反思,我們生活中來自各方的種種需求,真的有其必要嗎?
台灣每年有2億件舊衣服被丟到回收廠、每年要使用15億個一次性飲料容器…企業以利潤為首要目標,要從供給端、製造端來改變並不容易。但若是從使用者端開始做出翻轉,則可以有效影響上游端,並創造良性的循環。從簡單的動作開始,例如購物時選擇自備環保袋,或是購買飲料時使用環保杯,都是在為我們的環境做出對的選擇。
我們的生活中時常暴露在非常嚴重、但沒有注意到的空氣污染之中,除了移動式空氣汙染源,如汽機車排放的廢氣,常常被忽略像是家庭烹飪、祭拜焚香、燒金紙、抽菸時的「不完全燃燒」所產生的灰與黑煙,都是導致台灣每十二人有一人死於肺癌的元凶之一。如果可以達成完全燃燒就不會產生黑煙,便可以達到減害的目的,現在有許多新的技術可以幫助我們,例如以電動車或油電混合車取代汽油車,或是烤肉的時候以IH爐取代煤炭等,都是以科技減少高溫燃燒帶來的污染和危害的方式。
更大的層面,目前台灣的燃煤電廠,是將煤塊打成粉狀,增加煤與空氣接觸的面積,使其燃燒更加完全、更有效率,就會減少黑煙以及一氧化碳的產生。科技可以幫助減害,若政府願意制定更完全的政策或是誘因,讓企業願意投入更多成本,便可創造出共贏的局面。
減害行動不能單打獨鬥,台灣社會責任公益減害協會致力於提倡一種減法生活,提出一種價值理念,透過重新檢視我們和這塊土地之間的關係,找出一種減少危害方法,從空氣污染、飲食、消費面向做出實踐,降低對個人、家庭、社會及環境的傷害,找出與土地共生的生活型態,打造更健康友善的環境。
執行長 魏國彥
-
協會執行長 前環保署長
-
美國羅德島大學海洋學博士
-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台北市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
-
曾任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
-
曾任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執行長的話 :
有鑑於國際大勢與永續發展之迫切性,本會於2021年成立,主要宗旨為推動個人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以提倡公益活動及減害運動為主要取徑(approaches),並強調凡事有根據,論述憑理性,因此也特別重視研究發展。我們的基本態度是「全球關懷、在地行動」。
國際的永續發展運動可回溯到1968年,當時一群經濟學家、科學家與政治家組成「羅馬俱樂部」,做為一個診斷全球整體問題並指出人類發展方向的智囊團,執行跨學科計畫,於1972年發表了「成長的極限」,轟動全球。成員們利用系統動態理論和電腦模型,設想了12種狀況,來推導世界人口成長與物質文明發展間的因果關係,指出一世紀來人類大量耗用非再生資源,摧殘氣候、生態、水質、漁場、森林,地球自然資源將會在數十年內竭盡,而使得人類文明嚴重倒退。該俱樂部呼籲人類正視地球資源的有限性,必須知所節制,發展使用可再生資源,才能永續發展。至於如何向永續地球邁進呢?他們提出五個方法:懷抱願景、建立網絡、說出真話、認真學習,以及發揮愛心。我們就是秉持這樣的五個基本態度成立協會、推展業務。
我們認為:人類的角色應從造成全球變遷的營力(agent)轉變成促成發展永續的主導(master mind)。人類號稱「智人」(Homo sapiens) ,是地球上唯一能夠研究,並且看清楚地球處境的生物,我們當然有責任扭轉情勢,為自身與其他生物創一個能繼續存活下去的地球環境。
地球很大,系統很複雜,我們有全球的眼光,但是從在地做起,這是永續發展的基本理念。從個人角度而言,地球的現狀與環境也危及到我們個人的生命安全 (individual security)。當我們基本需求及生存受到威脅時,個人或社群有權利,也有責任建構個人與社會的回應能力。我們有權力選擇與行動,有尊嚴地活下去!
協會成立的第一年我們選擇兩大主題初試啼聲:(1)生活中看不見的有害物質;(2) 消費與飲食陷阱。因為生活環境中充滿各種有害的化學物質,存在空氣當中,也存在食物當中,我們時時刻刻吞吐與吸收而不自覺。透過對於空氣品質的改進、烹調技術的轉換、消費行為的改變、、、、我們自救,也救地球。我們認為,地球永續可以從人類個體的永續做起,我們自身的健康改善了,地球的環境也變好了,人類的明天才更有希望,也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