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這個世界讓我們看到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2020年初,這個世界讓我們看到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這時新冠疫情正席捲全球,人類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我們被迫關在家中,坐困愁城時,一些許久未曾看過的影像,正漸漸從世界各地傳來:「在無人的海岸上,28萬隻欖蠵龜在白天上岸產卵」、「印度首都首度見到清澈湛藍的天空」、「郊區的山羊、猴群、野豬等,開始擴大他們的活動範圍,甚至走入空蕩的城市覓食」…

「說不定地球是一個人,我們才是他身上的病毒,而那些病毒則是地球的抗體」一個孩子寫下的省思在網路上流傳。這場近代人類的浩劫,雖然讓我們付出沈痛的代價,但與過往不同的是,更多的反思,引來了「我們需要開始改變」的呼喚。「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若我們從中能體悟到一些不同的選擇,也許這個疫情將能成為我們和地球共生的轉捩點。

特斯拉的創辦人伊隆・馬斯克,他製造的電動車雖然秉持了「地球永續」的概念,但他個人多次提及移民火星的夢想,從地球的角度出發,似乎又不是那麼「永續」。我們想問的是:「耗用完一個星球的資源,便遷移到另一個,便能讓人類永續存在嗎?」尤其當生物科技持續進步,人類平均壽命越來越長,耗用資源也越來越快的時候,「能不能有一個方式,是我們和這塊土地能一起共存的生活型態?」

正如現代毒理學之父Paracelsus(1493-1541)的名言所說:「什麼是有危害的化學物質?世上所有的化學物質都有危害性,但是進入身體內劑量的多寡可以決定它是否為毒物。」

若我們在面對新合成的化學物質、暴露在越來越嚴重不完全燃燒所產生的空氣汙染中、飲食裡攝入太多甜蜜的負擔等問題,都採取以偏概全,非理性的極端對策,不去客觀面對事物價值的一體兩面。
我們是否有絕對的把握,不會扼殺這些問題背後所蘊涵的機遇?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對事物做出二元對立的批判,而是找到一個平衡點而已。

這是為什麼我們想一起做這件事,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台灣社會責任公益減害研究發展協會」。為減少這些危害對我們的影響,協會希望從減少暴露及選用替代材料或方法來傳達減害(Harm Reduction)的認知,透過提倡一種「減法生活」的價值理念(例如在飲食、消費上的取捨)、「減少危害」的實踐方式(例如空氣污染、燃燒危害等議題),來重新檢視我們與「蓋亞地球」的關係。這並不是對既有生活的撻伐,相反的,這樣的理念是基植於更深厚的關懷和更廣大的理想。

若你有話想說,我們很願意傾聽。若你也認同,我們竭誠歡迎你一起加入我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o5fi8_D2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