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RT
ANNUAL
年度報告
2021

日常看不見的殺手多 學者建議新科技協助生活減害

台灣社會責任公益減害協會舉行的年度減害論壇,由知名作家蔡詩萍擔任主持人,邀請台灣社會責任公益減害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陽明大學榮譽教授劉宗榮、協會執行長也是前環保署長魏國彥、副秘書長劉如娟、立委黃秀芳、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以及青瓢創辦人劉志龍,一起共同參與討論

這場論壇探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議題,分別是燃燒與與空污危害,以及飲食及消費上的減害。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陽明大學榮譽教授劉宗榮表示,台灣每年有2億件舊衣服被丟到回收廠、每年要使用15億個一次性飲料容器,我們可以反思這些需求是否是都是必要性的,能否從自己生活改變,並找出與土地共生的生活型態,為台灣環境做出貢獻。

劉宗榮說,為何要談燃燒,台灣肺癌占癌症死亡率第一位已經很多年,統計上,在台灣每十二人有一人死於肺癌。因為大家習以為常,很少關注燃燒。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暴露在不完全燃燒的空氣汙染之下,這些問題現在有新科技能減少這些汙染危害,譬如買汽油車改成電動車,或油電混合車,這就可以減少高溫燃燒帶來的污染和危害。

魏國彥指出,他擔任環保署長時,一直處理空汙問題,其實很多危害就在我們身邊,他過去推動室內空氣品質改進,譬如室內場所如醫院與車站,必須要達到如何的標準,進行適當的監測,要設法降低PM2.5,大顆粒的污染減少,可是小顆粒的污染沒有減少。家中的廚房因高溫和燃燒產生的油煙,燒香與金紙,會產生許多PM2.5,二手菸也是一樣,旁邊的人會受到燃燒煙霧中的有害化學物質的危害和影響,我們要改變生活習慣,使用新科技,慢慢達到減害。

黃秀芳表示,立法院關心菸害防制法與氣候變遷因應法,菸害防制法還在行政院,氣候變遷因應法環保署預計在十月底送行政院。尤其菸害防制法的修法,針對吸菸年齡調高到20歲以上,另外對加熱菸及電子煙做管制。這部分大家已有共識,電子煙不是菸草製品,裡頭的尼古丁油及成份,沒辦法掌握,因此,未來會禁電子煙,不能抽,也不能販售。至於加熱菸由菸草製成,跟紙菸一樣是菸草產品,因此會嚴格納管。為何這些管制很重要,因為電子煙是青少年垂手可得,透過網路與電商都可買到,但因為還沒修法因此政府無法可管,商家有漏洞可鑽。然後因為法令不夠完備,抽菸的地點有很多模糊的空間,走在路上,前面吸菸後面抽到二手菸的機會有50%。而且據統計台北市一天可以撿到二十四萬個煙頭,大家想想這引起的危害有多大。

黃秀芳說,菸害防制法就等行政院送立法院,我們立法是站在民眾健康的立場,現在還有十個版本的修法提案,與行政院版本,一起討論,目前針對電子煙部分大家都有共識要禁止,目前仍在溝通階段。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則提醒大家,從1990年代以來,聯合國便不斷提醒環境與經濟的衝擊以及社會與經濟的衝擊,到了2010年,金融海嘯雖然對全球金融及經濟造成衝擊,但大家都沒有任何改變,又十年後,疫情變成無差別的衝擊。我們必須思考,過去短線的投資、消費模式都是不通的狀況下,是否可比過去更環保,更節省資源,更健康,更樂活,考慮下一代在地球上該有的改變。

至於飲食上如何降低危害呢?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則告訴大家,疫情後她發現大家在飲食上反而變得更加不均衡,而叫外賣、冷凍食品的增加也造成環保上的問題。此外,他還發現大家在家常工作,可能因為常開冰箱,導致飲食上攝取的「量」也增加了。她建議,現在大家在蔬菜水果的攝取量尤為不足。當然最好的選擇是吃原型、沒有食品添加的食物,如果有時候必須選擇加工食品,應注意成分標示,選擇添加物最少的,並注意過敏原、咖啡因含量等,想清楚吃什麼東西,打破對飲食迷思。